当前位置: 首页 > 微社区e家通 > 从化区 > 太平镇 > 正文

太平人文印记|高田村:这里有“太平第一村”和独木成林的古榕树

| 【记者 宋佳媛】【编辑 李俊杰】 | 2023-07-24 16:16:24





栏目语




党的二十大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,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,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。


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文化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力量源泉,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。古村落、古祠堂......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,这些古建筑烙下时代印记、饱含人文底蕴、彰显地方文明,走进一处古建筑,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。


实现乡村振兴,关键在党。为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作用,保护、传承和发展好乡村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,讲好太平人文故事,留住美丽乡愁,太平镇联合信息时报微社区e家通特推出“太平人文印记”栏目。深入挖掘乡村的文化血脉,讲好本土人文故事,让传统村落、历史建筑、民风习俗、传说典故等蕴含乡土文化气息的载体“活起来”,让辖区群众守得住“根”,记得住“乡愁”,看得见“远方”。


今天,和小e一起走进太平镇高田村,拾起旧圩市的繁华记忆,探寻古村落的昔日面容,聆听老榕树的传说故事。











高田村


点开视频感受高田村的人文风光


高田村位于太平镇东南部,距离镇政府约7公里,村域面积约9平方公里,下辖15个经济社、6个自然村,6个自然村分别是平山围村、马村、武村、武村庄村、新兴村、集星村。


01
马村人出资建成高平圩


马村位于高田村北部。据《全粤村情》记载,马村始建于南宋,因先祖天龙公与弟地龙公,携眷黄氏、卢氏由新会迁居古番禺北沙溪峒而形成。村民在村前建有凉亭模样的马寮,还开挖了一口水塘供马饮浴、栖息,意使马家代代相传而取名马村。


在马村,有一座马氏宗祠,同样始建于南宋,曾于1938年、2017年重修,占地面积230平方米。宗祠为三间两进一天井布局,砖木结构,碌灰筒瓦屋面,绿色琉璃瓦当、勾头。硬山顶,龙船屋脊。头进大门前有一对石檐柱,檐柱与山墙间架木额枋,青云式三级石阶梯。大门两侧有一对楹联,上书“扶风世泽,金紫家声”。门洞内一对石门枕,其上有钱币纹饰。首进大门后还有一扇木屏风,中间有一个“福”字。次进混凝土梁柱结构,两对混凝土圆柱,侧间外墙有绿色琉璃花窗。2020年,马氏宗祠被评为广州市传统风貌建筑。现仍作祠堂使用。



马氏宗祠。



头进大门后有一扇木屏风。


马寮位于马氏祠堂右前方,始建于南宋,当时是用茅草搭建的,后来又连续用茅草重修多次。曾在1939年被日军烧毁,后村民在原地用茅草重修搭建。1964年,生产队出资,改用砖柱瓦木材料,建成长10米、宽6米、高3.6米、面积60平方米的大马寮。



马寮。


据《全粤村情》记载,以前马村是一条比较富裕的村庄,村里的集市高平圩(当时与文阁圩齐名)正是由马姓人出资建成的。高平圩始建于清末,圩内分南北两列商铺,中间有两行圩亭,西边也是商铺。每逢二、五、八圩日赶集的人很多,除沙溪峒的人外,东至增城、福和,南至九佛,西至花都,北至神岗等地的人都来趁高平圩。20世纪50年代,太平场圩兴起,人们逐渐改趁太平场圩,高平圩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之后,高平圩西边的商铺和中间两行圩亭改办成沙溪三小(今高平小学),北边第一间商铺改用作“高平信用社”,第二、三间商铺是“高平供销社”,第四、五间商铺居住人家。



村民在祠堂前的空地上晒稻谷。


02
这里有“太平第一村”


高田村的6个自然村中,有一个太平镇最早建立的村落——武村。据《全粤村情》记载,武村,始建于唐末,武姓先祖势英公从山东清河文水村迁至番禺黄田村,几年后搬至太平分水村,于唐末从分水落户到该地居住而形成。以前,村前鱼塘退水后可见一块大石头现于鱼塘中央,故初定名“石沼村”,并在村东头建起祠堂。后因族中父老认为石沼之名不吉,便以姓氏为名改称“武家村”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改名为“武村”。因为是太平最早建立的村落,所以有“太平第一村”之誉。



武村。


武氏大祠堂,始建于清末,重修于民国时期,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。宗祠三间两进一天井布局,砖木结构,碌灰筒瓦屋面,绿色琉璃瓦当、勾头,硬山顶,龙船屋脊。门前一对石檐柱,檐柱与山墙间架木额枋,青云式三级石阶梯。门洞内一对石门枕,其上有钱币纹饰。首进天井一侧一对石柱支撑。次进混凝土梁柱结构,两对混凝土圆柱,侧间外墙有绿色琉璃花窗。该祠堂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坏,已不作祠堂使用。现在村民一般到祠堂附近的“厅下”(又叫“三祖屋”)进行拜祭活动。“三祖屋”始建于清代,建筑面积250平方米,为广府正座三间两廊结构。


03
平山围曾名“凤岐岭”


平山围位于高田村西部,始建于明代,旧称“凤岐岭”。据说,在飞鹅村北向居住的吴姓村民每天都赶鸭子到该地放养,后来由于路途遥远,为了方便就直接在该地搭棚养鸭。村民发现当时在该地养的鸭子每天都能生出两只鸭蛋,觉得该地是块宝地,之后便迁至该地居住,因村庄周边均为低矮平缓的小山丘,故将“凤岐岭”改名为“平山围”。


平山围古民居群坐西北朝东南,面阔近150米,深1000米,占地面积约1.5万平方米,采用广府梳式布局,错落地势北高南低。巷道设有排水明沟,利用高差自然排水,经由村落前的沟渠,汇入村前池塘。古民居群共六列两排建筑,五条巷道,两端的巷道无名称,中间三条分别为西华巷、中心巷、东善巷,梅里书舍和吴国章故居分布在平山围后排。2016年,平山围村被评为“广州市传统村落”。



平山围。


平山围东侧保留有一座门楼,始建于清光绪十二年(1886年),单间单进布局,砖、石、木结构。门楼青砖墙体,门外两侧设八字翼墙,碌灰筒瓦屋面,勾头滴水,硬山屋顶,镬耳山墙,博古式屋脊,樨头上有植物灰塑,花岗岩石门框,石门额上阴刻“平山围”,年款“光绪丙戌仲夏建”,落款署“梁登书”。门楼中央位置开有圆形窗洞,两侧开有两个较小的长方形窗洞,檐壁正中央现有“奎光”二字,两侧绘有传说典故壁画。门楼内部木梁架阁有二层,设有木质楼梯。两侧饰绿琉璃漏窗花。2016年被评为广州市历史建筑。




平山围门楼。


04
古榕树,故事多


在高田村,不仅有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的多处古建筑,还有不少郁郁葱葱、树龄悠长的古树。古建筑与古树交相辉映,构成一幅古朴静谧的乡村图景。


在平山围村的路口有一棵大榕树,树龄约160年。据说,以前村民认为小孩子多病,不好养活,所以一些穷人家就把孩子“过继”给榕树,取榕树长寿之意。在节日里,村民会到树下拜祭,等孩子长大成婚后,带上鸡、烧肉、水果等去“解契”。


无独有偶,在高田村委后方的高平小学内,也有一棵粗壮高大的细叶榕树,树龄有268年,树干周长约15米,直径约为5米,树冠覆盖面积高达660平方米,已被确定为三级古树,纳入广东省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。



268年树龄的细叶榕树。


当地关于此树的由来众说不一。有说当年来高平圩赶集的周边村民很多,村民为了遮阴挡雨,图个方便,故在此栽种了这棵细叶榕;有说清朝乾隆年间,马村有个放牛仔,为了到圩内看热闹,斩来一条细叶榕树丫把它倒插在高平圩西部的一片草地上,然后把牛绳拴在树丫上就到圩内玩耍了,直到散圩时才把牛绳解下来赶牛回家,但榕树丫仍倒插在那里。这枝丫不久便长出枝叶来,因为倒插,所以它的树枝是平展的,与其他榕树截然不同。斗转星移,树大成荫,每逢圩日,外地的客商和玩杂戏的人便在这棵树下设摊摆卖东西,小集市就更热闹了。



细叶榕枝繁叶茂、独木成林。


05
党建引领传统村落与古树名木保护


传统村落作为农耕社会最基本的生活单元,承载着几千年的农耕文化,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。古树名木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遗产,也是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。


为延续历史文化印记,守护绿水青山,高田村党总支主动牵头,组织村民代表、党员、乡贤等开展民主议事,就传统村落保护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、古树名木保护等事项进行商议讨论,邀请专家学者来村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出谋划策,推动古村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,同时让村民深度参与祠堂等古建筑修缮全过程,提升村民的“主人翁”意识,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,带头开展志愿服务行动,入户走访宣讲政策,宣传带动全村村民加入传统村落与古树名木保护活动中。



图片、视频来源 太平镇党建办

图片、视频 吴彬 摄

部分资料来源 《全粤村情》《名镇太平》

信息时报社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

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(C) 粤ICP备14002173号-1 爆料电话:020-34323111 QQ:800023111 官方微博:@ 信息时报

举报及投诉电话:(020)34323133 邮箱:xxsb_gz@163.com

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